益阳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凯发地址首页app

当前位置: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水运频道>水运专题>学习党史守初心,传承精神担使命>党史故事 > 正文

益阳地区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发布日期: 2022-10-31 【字体大小: 】

益阳地区是湖南省革命斗争早、坚持时间长、革命人才辈出的地区之一。近代,有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夏思痛、姚宏业、卢性正等。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五四运动爆发,益阳地区一批进步人士,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陆续走上革命道路,并回到家乡开展党团组织创建。

益阳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24年6月,在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领导下,欧阳笛渔、夏曦、欧阳泽等创建了益阳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金家堤支部。1925年2月,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共产党员袁铸仁回到益阳,于1925年6月底成立了中共兰溪高等小学支部,在他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兰溪学校党支部、兰溪镇党支部、鄢家垸党支部和城区的龙洲师范党支部等党组织。1925年冬,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结业回湘的中共党员高文华回到家乡,于1926年3、4月间建立了中共南湖圫支部。1926年7月底,在省城长郡中学读书的戴武仁回到家乡在桃江镇建立了中共桃江镇特别支部。

随着益阳县党团组织的不断建立与发展,1926年7月,中共湖南区委决定成立临时中共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全县党的各级组织,并于10月组织在兰溪高等小学召开中国共产党益阳县首次党员大会,全县各地50多名党员出席了会议。中共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后,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迅速壮大,全县7个区,有5个区建了区委,2个区建了党支部,共有支部38个、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368人。此外,县学联支部有党员12人,县属龙洲师范支部有党员7人。

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让国民党右派和土豪劣绅惊惶不安。他们千方百计进行捣乱和破坏。为此,1927年1月,中共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在兰溪百家塅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后,中共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全县党员、工会和农会向地方封建势力、地主豪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武装斗争,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取得重大胜利。

南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在五四运动中,南县一些在省城求学的进步青年学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至1925年,南县旅省学生中有潘隽五、郭藩、段琨、周铁忠、邓宪之、王言綍、刘鑫等人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先行先悟的共产党人为后来南县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冬,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派遣陈琳和欧阳笛渔到南县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于1925年春建立了中共南(县)华(容)小组。1925年7月底,成立了中共南县特别支部。1926年8月中旬,成立了中共南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又一说是中共南县委员会)。

1927年2月,中共南县地方执委改组为中共南(县)华(容)地方执行委员会。中共南华地执委成立后,一方面着手整顿工农组织,清洗混入党组织队伍的异己分子;另一方面重视和加强在工农运动中发展革命积极分子加入党的组织,至“马日事变”前,南县党员人数发展到近百名。

安化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25年前后,安化县有一批数量不小的进步青年在外地求学,其中很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5年1月,从宝庆民生小学回到安化县二区高小任教的中共党员姚炳南,联络先前已回到安化的中共党员卢天放、刘肇经、彭任中等人,共商建党问题,进行革命宣传和秘密组织。1925年6月,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毛泽东来到安化县,会见了姚炳南、卢天放、刘肇经等人,并亲自指导了安化县的建党工作,于同月成立中共安化支部,9月成立中共安化特别支部。

1926年4月,中共安化支部和中共安化特支合并,建立中共安化地方执行委员会。安化地执委积极开展工农运动,在工厂集镇成立工会,在农村成立农会,培养了一批工农运的中坚力量。至马日事变前夕,中共安化地方执行委员会有党员500余人。

沅江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1926年5月,中共党员熊玉端、王晓楼、李征耀、熊渭贤、蔡杰等,一起回到家乡开展建党工作。他们回到沅江后,以李征耀为首秘密开展工作。6月,经上级批准,在县城琼湖镇建立了中共沅江县特别支部,支部直属中共湖南区委领导。此时沅江县共有党员20人,其中手工业者4人,农民12人,其他4人。

1927年1月,经报请中共湖南区委批准,成立中共沅江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直属中共湖南区执委领导。下辖杨泗桥支部、八乡农协会支部、茈湖口(后属益阳县,今属资阳区)支部,共有党员67人。

大革命时期,在益阳各县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益阳地区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有力地开展了接掌农村基层政权、解除地方反动武装、打击反动买办和侵略势力、惩治不法土豪劣绅、捍卫工农胜利成果、维护社会治安等系列斗争。同时也为党培养了一批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和无产阶级革命觉悟、勇于冲锋陷阵的优秀共产党员。

(本文刊发于《益阳日报》7月22日4版益阳红色记忆栏目)

网站地图